最新目录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书评致敬陈志华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图1)是当代中国一位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批评家与思想家。他在外国建筑史、外国园林史、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西方现代建筑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图1)是当代中国一位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批评家与思想家。他在外国建筑史、外国园林史、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西方现代建筑美学和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译介、建筑评论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和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在建筑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体现,他的思考呼应了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他的著作则是中国现代建筑史和思想史的宝贵财富。

陈志华祖籍河北东光县,1929年生于浙江鄞县(即今宁波),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受教于陈达、李景汉、吴泽霖、潘光旦、吴景超、雷海宗、费孝通等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1949年转入梁思成先生创办并任系主任的营建系。他于195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先后讲授过外国古代建筑史、苏维埃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以及系列中国乡土建筑研究《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张壁村》《流坑村》《福宝场》《古镇碛口》和《梅县三村》等。他还翻译了《俄罗斯建筑史》(M.’.P’’’u’,Pусск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建筑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词条,1955年出版)以及《走向新建筑》(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风格与时代》(Moisei Ginzburg,Style and Epoch: Issues in Modern Architecture)、《20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纲领》(Ulrich Conrads,Program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等西方现代建筑经典,并编译了《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和《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与汪坦合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等重要文献,堪称著作等身。

作为一名建筑历史学家,陈志华第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该书第一版书稿在1958年,即他29岁时完成,1962年面世(中国工业出版社,图2),是当时中国国内第一部系统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该书在1979年修订后又作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第一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图3)。当时,作者已年届半百,但尚未曾迈出过国门,去实地探访他早已通过大量文献阅读耳熟能详的建筑实例。2010年,该书已出至第四版(图4—图6),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贡献卓著。然而非常遗憾,从初版至今,中国建筑学界尚无针对该书学术价值较为系统的评判,导致社会至今缺少对其史学成就的客观认识。本文希望弥补这一缺憾,并试图说明,这部教材将建筑史论述与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艺术史和技术史相结合,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美学思想,同时结合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实践的思考,颇具现实意义,代表了中国建筑史学在社会主义时代达到的一个新高度,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和地位。

图1 陈志华先生在工作室(图片来源:赖德霖摄于2002年)

在陈著之前,中国有关西方建筑的少数中文读本当以著名作家、艺术家丰子恺(1898—1975)所著《西洋建筑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12月初版)为最早,此后有沈志坚(生卒及生平待考)所编《世界著名大工程》(上海:言行社,1941年6月初版)和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1年毕业生、《科学画报》编辑杨臣勋(1919—2007)所编《世界工程奇迹》(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2年12月初版),但它们在体例上都属于科普性的名作选讲,而非有关建筑沿革的“史”。唯一可以称为“史”的书籍不是中国学者所著,而是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沈理源(1890—1951)根据英国建筑史家弗莱彻尔父子(Banister Fletcher,1833—1899 /1866—1953)的名作《比较法建筑史》(A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编译的《西洋建筑史》(北京大学1944年初次印刷)。这本书包括《先史时代之建筑》(含埃及、西亚、希腊、罗马),《早年基督教建筑》(含拜占庭、伪罗马①今译作“罗马风”或“罗曼式”。、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歌德②今译作“哥特”。建筑》(含法兰西、尼德兰、日耳曼、意大利、西班牙、英格兰),《文艺复兴建筑》(含意大利、法兰西、日耳曼、尼德兰、西班牙、英格兰)四个部分,可见若按通史要求,这本书在时间架构上并不完整。更大的问题是,虽然弗莱彻尔在自己的书中已经注意到地理、地质、气候、宗教、社会政治和历史对建筑的影响,但该书只是在介绍每一种建筑体系时笼统地概括这些因素,具体行文依然只是介绍该体系中的少数名作,且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其历史风格的特征及演变。这一写作方式或许有利于折衷主义时代的建筑师们去检索各种历史元素和造型特征,但若为探讨人造环境生成的复杂过程,这样的历史叙述无疑存在着简单化的弊端。即便如此,这有限的数本有关外国建筑的中文书籍陈志华可能也并无缘获读,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在研究西方建筑史的时候,绝大部分参考书都是西方国家的,老苏联的书只有一套,中文的一本也没有。”[1]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708/539.html



上一篇:在运动中深化友谊共谱合作新篇章外国驻重庆领
下一篇: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