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书评致敬陈志华(8)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知识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曾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在学术研究中被教条化仍有余悸。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学生,也对《外国建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知识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曾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在学术研究中被教条化仍有余悸。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学生,也对《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所体现的阶级意识表示了质疑。陈志华曾在自己的《北窗杂记》第79、106两篇文章(《建筑师》第105期,2003年10月;第132期,2008年4月)中回忆该书出版的坎坷经历,并强调自己坚持阶级立场的理由和这一坚持在当下的必要。他说:

修订期间①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3版。,有一位朋友问我:现在全国形势好多了,学术有了比较多的自由,你为什么不彻底改写外国建筑史,还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写历史?这问题很有意思,有一个由成见造成的漏洞。我回答,既然学术有了比较多的自由,请允许我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写历史罢。

我并不闭目塞聪,顽固守旧。我平时也还留意各种新生的或新介绍进来的历史哲学和历史学方法论,但我经过比较,觉得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一种最深刻、最全面、最切中肯綮的历史哲学和历史学方法论,我乐意进一步学习它,努力去掌握它。当然,这就不免要对某些历史现象作一番社会经济的和阶级的分析。我知道,在我们民族最困难危急的时期里,曾经有一段话起过煽风点火的作用,那就是:阶级、阶级斗争,一个阶级胜利了,一个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站在这个立场上看问题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它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这个极端简单化、极端庸俗化的思想,导致全国的‘革命者’觉得要革命就得斗人,把整个国家弄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现在一些朋友听到历史唯物主义,还心有余悸,这当然值得同情,也值得警惕。不过,平心而论,问题出在把历史哲学和方法论极端简单化和庸俗化上,出在把它当做政治斗争的武器上,不是它本身的罪过。而要理解这种现象在中国长期统治和肆虐的原因,仍然要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也要认清它的阶级根源[7]。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这部大学教材结构宏大、内容广博、视角多元、分析深入、审美有法、史观明确、文笔优美,堪称史识、史法、史观、史笔俱佳。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中国建筑史学史上以及社会主义中国建筑史上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和里程碑之作。它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宏大壮阔的外国建筑历史画卷的同时,还在启发读者,特别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如何品鉴建筑、历史地认识建筑及建筑现象、思考建筑与社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书中对创新的赞扬,对文化间相互借鉴的阐发,对建筑师自主性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宣传,也折射出经历文革之后,陈志华对中国建筑的反思和对新时代中国建筑的期盼。

今年9月2日是陈志华先生90华诞,距他这部大作成书也已61周年。笔者曾受本书启蒙,并有幸面聆先生教导。时隔37年再次捧读这部嘉惠于自己建筑学术多多的课本,温故知新。这里不揣谫陋,写下一点读后感,谨向先生汇报并致敬!毫无疑问,这部教材还只是陈志华先生的一家之言。作为一名史家,他在中国一个从事学术工作十分艰难的时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天中国建筑学术的繁荣需要多元视角和百花齐放。如何在新形势下利用新条件去帮助国人丰富和深化对于外国建筑的认知是摆在新一代中国建筑史家面前的任务。《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既是丰碑,也是标杆。

[1]窦武.北窗杂记(一〇六)[J].建筑师, 2008(4):103-106.

[2]赖德霖.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建筑史学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35-164.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M].4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HEGEL G W , Lectures on Fine Arts, Vol.II[M].KNOX T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630-700.

[5]GIEDION S,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M].4th ,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xlvi-xlviii.

[6]张荣生.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N].中华读书报, 2012-02-01(005).

[7]窦武.北窗杂记(七十九)[J].建筑师, 2003(5):100-102.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708/539.html



上一篇:在运动中深化友谊共谱合作新篇章外国驻重庆领
下一篇: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