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王安忆的外国文学接受契机初探(3)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都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上海始终抱有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气度,也正是这种开放与开阔为它涂抹了一层西方文明的光亮色彩。而王安忆从小开始就

在都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上海始终抱有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气度,也正是这种开放与开阔为它涂抹了一层西方文明的光亮色彩。而王安忆从小开始就在这里生活,她所居住的弄堂位于淮海中路的思南路口,作为淮海路上最为繁华的部分,这里附近不仅布满了食品店、服装店、西餐馆、电影院和大型饭店,而且还有各式欧化的别墅,而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上海,她很早就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的物质精华,并开始走进它,融入它,在获得对这个城市最初认识的同时,这些也成为了她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于任何人而言,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童年生活经历的积累是尤为重要的,主体的文化规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往往通过对早期社会经验的学习与适应得以实现。王安忆生活在一个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的城市,当这个城市以直观的方式走进她的心灵世界时,无形中让其获得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个体生活环境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前人的生活经验及约定俗成的习惯来实现的,而在群体成员的发展过程中,当他们使用的语言、穿戴的习惯、食物的选取甚至住宅地段的选择等这些身份象征的符号形成时,个体的生活环境就被悄然建立。作为社会个体,其最终人格也往往在与社会环境的相对应中得以彰显。所以,对于从小就在一个对西方文明具有集体认同感的城市长大的作家而言,她一开始就更有接受外国文学的心理基础,这个具有明显的西化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的精神皈依之所。在她的作品中,那些宽敞的马路、各种西式的建筑、洋派的发型、西化的糕点等等交织在一起,已经将东西方文明紧密的融汇在了一起。

对于自己与上海之间的关系,王安忆曾做过这样的总结:“人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很难感到激动的,因为太过稔熟,又与经验缠绕在一起,都不会有好好看一眼的用心。然而,这也就是‘积累’的意思了,不是说它能够激发你什么,或是提供你什么,而是与你发生着关系,越来越紧密,带着些安身立命的意思。”[6]所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演进,带有西方文化印记的上海都市生活方式在王安忆的心中是无法磨灭的,高级的时装、精致的咖啡馆、摩登的高层公寓等精致的生活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她对这个城市生活意义的认识,对这个城市文明的点滴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记忆,它深入作家的骨髓并带有了某种安身立命的意味。王安忆的内心深处始终眷恋着这座城市,无论走到哪里,也无法取代她对这座城市的执念,无意间,极具包容性的上海已经为她创造了更多接受外国文学的契机。

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法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丹纳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它们对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制约,并进一步肯定了个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及文化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实际上,这些因素同样也影响作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王安忆也不例外,她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便是时代语境、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结构多重作用的结果,伴随着对外国文学的吸纳,她的小说创作也将不停的生长。

[1]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2.

[2]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我的文学人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0.

[3][美]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同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84.

[4][5]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文革”期间的阅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0,21.

[6]王安忆,郑逸文.作家的压力和创作冲动[N].文汇报,2002-7-20(01).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312/469.html



上一篇:从师记上
下一篇: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