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基于视域融合的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象的扩建与再(2)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若想在视域融合背景下,翻译出更加理想的外国文学作品,译者仅具有足够的美学感知能力还远远不够,译者还需要在其翻译过程中,融入自身足够丰富的

若想在视域融合背景下,翻译出更加理想的外国文学作品,译者仅具有足够的美学感知能力还远远不够,译者还需要在其翻译过程中,融入自身足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可以说是一种必备的翻译素质,如果缺少了想象,意象的扩建与再造是不可能达成的。只有在融入想象之后,鲜活的文学世界才能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出来。按照哲学家康德的观点:想象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本身并未出席的情况下,实现逼真的情景再现[3]。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一方面需要将自身和文本、事物构建起足够的联系,另一方面还需要把文本背后的事物和自我认知事物进行联系。总的说来,只有具有了足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保证译者在进行意象扩建与再造时发挥出自身的更大价值。

(三)译者需要具有足够清晰的理性引领意识

无论是意象的扩建还是意象的再造,都并非是随意无边际的遐想。翻译的过程一定要建立在理性参与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所有的包括文学作品的翻译,均需要以文本为本,遵循由此种语言文本到彼种语言文本的理性变迁原则。这一过程中,对于文本的把握除了要有美学感知力和丰富想象力之外,理性的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理性思考主要针对原来语言文本的行文特点、语法结构、文化意境等,再以译入语言重新构建与之相一致又不过于拘泥的相应表达。

三视域融合下外国文学翻译意象扩建和再造策略

(一)翻译的过程应当以异化为主

异化是指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适应作者的语言文化特点,表达方式倾向于外来语。而归化则是指翻译作品时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特点,采用本族语言的表达方式[4]。首先要意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平常化,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同时,需要对异域文化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而且有必要对文学翻译保持一个足够的异化态度,这应当是翻译的大趋势,它像一股潮流般无法阻挡,也不能逆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归化翻译即意象完全适应的翻译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是一种避免文化冲突所作出的无奈让步。有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霍克斯在70年代将《红楼梦》翻译为英语时,将“怡红院”三个字译成“Green Delights”,即绿色院的意思,“怡红公子”也就变成了“Green Boy”,即绿男孩、绿色公子之意,刻意回避了“红色”,以适应于西方民众对于红色代表暴力和鲜血的传统认知。再举一例,像“龙”这个物象,对于东西方文化来说,虽然都是存在的,可它们在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却是全然不同的,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它们的异化关系,不必勉强进行意象完全适应的翻译,那样是无法起到视域融合理想效果的。现代社会随着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日益加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采用异化策略能够开阔译文读者的眼界,让他们了解异国的风味和情调,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异质文化的包容能力。如在翻译《愤怒的葡萄》时,原文中的二手车场主买车时收取的费用使用的是carrying charge 一词,翻译成分期付款利息符合农民交不起车钱分期付清的情况。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的实践中,翻译者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合理选择归化和异化的立场,在翻译中做到文化间的相互转换和交流的同时保持各民族间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做到归化和异化平衡。在读者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以异化为主,只有当异化会给读者造成障碍时,才采取归化的策略[5]。

(二)翻译的成果需要具有包容能力

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其本身便应当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系统,能够对于外来的文化产生足够的吸纳与包容能力,翻译的过程正需要同这种吸纳与包容能力相适应,以保证视域融合的理想效果之实现,保证外来语言及文化逐步约定俗成,演变为自身固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很多域外语言,像sour grapes(酸葡萄)、象牙塔(ivory tower)、black humor(黑色幽默)、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等等,皆是出自于世界其他地域及民族文化的经典作品及日常用语之中,通过翻译的妙手天成,使之变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文化的包容及吸纳能力得到了较好体现,从而保证这些带有异域文化风情同时又极具表达力的语言表现方式为国人所接受,且很快广泛传播开来,带动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及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流融合,避免了汉语意象表达能力的停滞不前问题,使得意象产生良好的扩建与再造效果。可以再举另外一个例子,莎士比亚作品里面有一句:I know not where is that Promethean heat that can thy light relume,里面的Promethean heat引用了古希腊神话里面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典故,最初对于中国读者来讲还是相当陌生的,所以我国著名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将之译为“天上的神火”,这样的翻译,对于阅读翻译作品的人们来说,很好地避免了异域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障碍。现在,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普罗米修斯”这个词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如果再做翻译工作,把“普罗米修斯之火”一词直接译出来,则更能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让翻译作品的文化色彩及文化内涵更加突出,达到理想的意象扩建与再造效果[6]。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331/484.html



上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下一篇: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