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阅读教学设计以立在地球边(2)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教材单元组织的特点 现代版本的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5]这四种基本要素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的课文

3.教材单元组织的特点

现代版本的语文教材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5]这四种基本要素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的课文——范文系统——以外,其他的知识、作业和助学系统都是阅读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将其充分利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四篇诗歌中的第一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习提示与鉴赏要求)项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提示及要求1.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2.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3.尝试写作诗歌。1.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2.学习这组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1.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风格。2.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

根据表格中频繁出现的字眼,可以总结出这首诗歌注重意象、语言、情感的学习,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奔放的语言、火山爆发式的激情是教学的重点,而诗人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精神以及想要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情感是学生难以直接体会到的,这也是这首诗歌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环节

在前期对文体特点、学情、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基础上,结合互文性理论,这首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下。

1.联读多首诗歌,初步感知诗人特点

在正式进入这首诗歌的教学之前,教师要为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的信息,使学生大致了解郭沫若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后朗读诗歌,联读同为《女神》之中的《炉中煤》《笔立山头展望》《浴海》《梅花树下醉歌》这几首更为易懂的且具有作者诗歌典型特征的作品。

读《炉中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及诗歌开头与结尾重复出现的诗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爱,愿意献身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之情。读《笔立山头展望》,要结合前面两句“大都会的脉搏呀!生的鼓动呀!”,以及最后几句“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带领学生感受诗人那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和饱满的创造力,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赞美和渴望,希望建设一个富强祖国的心愿。《浴海》这首诗同样从最后几句能感受出诗人澎湃的激情:“太阳的光威/要把这全宇宙来熔化了!/弟兄们!快快!/快也来戏弄波涛!/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新社会的改造/全赖吾曹!”读完上面诗句,再结合诗歌前文,不难体会到诗人改造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全新光明世界的向往。而《梅花树下醉歌》中的“破!破!破!我要把我的声带唱破”也同样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缔造新世界的迫切愿望。总结如下表所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郭沫若《女神》诗集的显著特点:奇特大胆的想象,气吞山河、狂放、汹涌的气势,极具个性化的抒情特质,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精神。有了前面四首诗歌的认知积累,再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学生便能迁移学习、自主学习。若开头教师直接介绍郭沫若诗歌的特点,则其诗歌的突出特性可能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表2:诗歌《炉中煤》《笔立山头展望》《浴海》《梅花树下醉歌》的主旨及特点)粗读文本《炉中煤》《笔立山头展望》《浴海》《梅花树下醉歌》诗歌主旨爱国,献身祖国渴望现代工业文明,盼国强改造旧世界,向往新世界摧毁旧世界,缔造新世界特点总结奇特的想象火山爆发的情感进取的精神个性化的抒情

2.细品诗歌内容,全面了解诗歌特点

基于前面四首诗歌的联读,学生对郭沫若《女神》中的诗歌有了初步的感悟,再深入细致地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就能产生全方位的感触。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619/515.html



上一篇:当代蔬菜育苗技术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创业培训模式构建的战略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