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阅读教学设计以立在地球边(4)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你看我们哪个飞得高? 你看我们哪个跑得好?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在前面几首诗歌的联读、精读

你看我们哪个飞得高?

你看我们哪个跑得好?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祖国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在前面几首诗歌的联读、精读的基础上再延伸阅读一首诗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激发其对郭沫若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而这与“新课标”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相呼应。本节课的整体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三、教学价值

(表4: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阅读教学整体过程)粗读多文本细读主文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笔立山头展望》《浴海》《梅花树下醉歌》images/BZ_40_735_1362_867_1487.pngimages/BZ_40_1039_1378_1157_1506.pngimages/BZ_40_1340_1362_1473_1487.png《光海》泛读它文本郭沫若《女神》《星空》《屈原》……

就学生、教师以及语文教学而言,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阅读教学设计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一)学生:扩大阅读量,进入文本处,丰富阅读体验

传统教学单讲课文中郭沫若的一首诗歌,只触及到诗歌文本的皮毛,学生感受不到这首诗歌与其他诗歌的区别所在,也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个性理解不透彻,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为帮助学生对郭沫若的诗歌特点有整体的认知,笔者选取《女神》诗集中四首主题不一致的诗歌进行联读欣赏,对郭沫若的诗歌有了认知积淀,再学习课文则更为容易一些,最后继续拓展学习,加深对诗人情思的体会。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诗歌阅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与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所倡导的多文本阅读理念相呼应。

(二)教师:拓宽文本解读的视野,促使自身不断学习

相较于单篇诗歌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师囿于单一文本的限制中,视野难免狭隘,互文性理论视域下,根据教学内容,引用单元文本、主题文本、群文文本等多种文本深入挖掘,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文本解读视野,可做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同时,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自身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如果没有丰厚的语言文学素养,对互文本的选取容易产生偏差,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这也反向督促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到老,学到老。

(三)教学:建构有深度、广度、厚度的语文课堂

总体来看,前文论述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从赏析郭沫若的几首诗歌出发,总结出郭沫若其诗的总体特征,再根据总体特征细细品味课文。较之于单篇诗歌的赏析,这样的设计无疑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元、全面。这样的阅读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拓宽其阅读视野的广度,也增加其课堂体验的厚度,从而构建更有深度、广度和厚度的语文课堂。

歌德有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将理论更好地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是每个语文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将互文性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可以使教师生发出更具深度的文本体验,使文本解读更加深刻、多元,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体验到生命百味。

注释: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下)》,《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第59页。

[3]胡忱、王泽龙:《近三十年郭沫若<女神>研究综述》,《郭沫若学刊》,2009年第3期,第60页。

[4]倪文锦、欧阳芬、余立新:《语文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5]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年,第98页。

[6]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43页。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619/515.html



上一篇:当代蔬菜育苗技术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创业培训模式构建的战略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