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2)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1 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中外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都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以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适应性。但在具体细节上,也存在一

2.1 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中外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都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以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适应性。但在具体细节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往往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共同商讨并制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见图4)。而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往往是在教育部门指导下,由高职院校自行制定,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和技能型[4],但特色和创新性不是非常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图4 职业能力的构成

2.2 课程体系设置比较

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上,紧密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并合理确定课程内容,根据旅游就业市场需要和发展变化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设置和完善。而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上,部分学校借鉴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经验,核心课程不突出,缺乏完整体系[5]。再加上教材比较陈旧,忽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甚至落后就业市场需要,最终也可能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3 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中外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都比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都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加强任课老师理论培训,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锻炼。任课老师除具备扎实的高职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强调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德国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用的是“双元制”,注重高职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师傅有机结合,由他们共同培养学生。而中国“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单一,主要由高职院校引进,或组织任课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而成。且部分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培训机制不健全,认定标准尚不明确[6]。此外,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校企师资间的交流互动缺乏,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2.4 实习实训工作比较

国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强调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时间通常不少于理论学习时间。且实习实训基地充足,基础设施完善,与理论学习紧密相连,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并加强管理与考核。而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数量较少,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未能将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再加上实习实训考核与管理不到位,难以确保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实习实训的效果。

3 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比较

就教学方法来说,中国与外国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中外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比较中国外国听课与被动接受记忆与模仿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理解与创造实践活动间接经验

3.1 中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方法仍然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由任课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任课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通过听课、做笔记获取知识。尽管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微课、慕课、移动学习软件逐渐被用于高职旅游课堂教学,但只是发挥辅助性作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分角色表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少。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也相对较少。学生听课与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记忆与模仿,所获得的也是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见表1)。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激发课堂活力,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最终制约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2 外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他们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比较普遍,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角色表演法、翻转课堂等得到广泛应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主动性较强,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并积极发言和交流互动,任课老师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此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学习软件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也注重利用这些设备课前开展学习,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实现知识内化。课堂上主要由任课老师讲解重难点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并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完成,然后进行成果汇报,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和评价[7]。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强调理解与创造,获取知识主要来自实践活动和间接经验(见表1)。

文章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网址: http://www.ddwgwxzz.cn/qikandaodu/2021/0708/540.html



上一篇: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书评致敬陈志华
下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投稿 |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当代外国文学版面费 | 当代外国文学论文发表 | 当代外国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